当前位置:首页
涟漪行动:乡土文化传承与共创青年论坛暨家园水故事展
  发表时间:2019-06-11  阅读次数:2785

       5月29日-6月5日,“涟漪·家园 - 百名青年家园水故事展”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明成楼钟庭展出。


展览现场导览


       2019年初,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发起「思源计划」,来自23个省80余个县市的青年志愿者们,化身家园文化传播使者,以“水”为寻访线索,走近广大中国的江河湖海,记录水遗产、溯源水历史、传播水故事。

       「思源计划」旨在引导青年人关注脚下的土地,对习以为常的家乡文化进行再探索,并与家乡的人、物、景开展互动,从而增强家乡的认同感与链接感,唤醒主人翁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传播家乡文化。

       为了让不具备田野调查或遗产保护知识的志愿者们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开展调查,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为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赋能活动,包括“思源指南”工具书发布、线下线上工作坊赋能培训、中期咨询跟踪、成果呈现指导等,为志愿者提供全过程的支持。

       最终,志愿者们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形成了近200份的水名片、60份水创作以及近千张自主拍摄的家乡图片。美丽乡愁团队对成果进行深度梳理与线索串联,最终形成了本次在同济展出的“涟漪·家园——百名青年家园水故事展”。百名青年如水滴一般散开到祖国各地,最终又汇集到上海,形成文化分享的涟漪。


涟漪·家园 百名青年家园水故事展 概览

       为进一步分享展览成果,促进青年行动反思,6月2日下午,“涟漪·行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共创”青年论坛在同济大学文远楼举行。青年学子、学术界专家、公益界实践者会聚一堂,通过多视角分享,探讨青年参与乡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无限可能。




       论坛围绕青年与遗产、青年与创意、青年与家园三个议题展开,循序渐进地探讨了当代青年可以关注身边的哪些文化遗产,发现遗产之后可以如何去收集信息、传播成果,最后可以开展怎样的在地持续行动来解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家园的文化保育做出贡献。

       为此,我们不仅邀请到了第一次参加家乡水文化调研的志愿者、邀请了有创新传播成果的小伙伴,还邀请到了已经在乡村振兴、文化保育领域开展持续行动的公益青年,希望构建一个多角度的对话平台,从内容方式到传播创意,再到行动策略,逐步掀起青年引领的文化传承新浪潮!


涟漪·行动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共创青年论坛

嘉宾致辞



       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书记陈城老师形容志愿者们在往水里投入一颗颗石子,形成一片片涟漪,未来如果有更多的石子投入这样子的池塘,便可以形成非常壮丽的风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美丽乡愁指导老师张尚武老师提到,乡愁不仅仅在乡村,城市里面也一样有很多的乡愁,关注城市孩子的乡土文化教育,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培训研究中心周俭老师勉励青年学生要看到美好的前景,同时认识到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希望我们通过更多的公益平台,为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多的贡献。


议题1 青年与遗产:遗产荟萃的家园水畔

       水是历史之源,是生活之忆,是人文之萃,祖先择水畔建立家园,构筑生活,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三位思源计划优秀志愿者分享了他们经过深入调研与访谈后,在家园水畔重新发现的荟萃遗产与文化印记。

千古悠悠木兰溪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志海分享了福建莆田木兰溪对家乡的润泽滋养,重点介绍了木兰溪上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木兰陂大大缓解古代莆田水患,至今仍发挥灌溉防洪之用。他还特别分享了调研心得。从最初对家乡文化的陌生,到着手建立调研框架、实地参访;从一开始的访谈碰壁到成功与防洪指挥部交流,他提升了调研能力,也对家乡遗产有了深度认知。

汉水丹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明煜动情讲述了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下,湖北十堰汉江畔的居民生活如何变迁发展。在调研中,通过随机采访及预先联系,她与当地居民深入互动,体会到人们对汉江水的深厚情感,感佩于人们为南水北调工程所做的贡献。以水为线索,她与家乡居民产生了更多联结,也从生活视角对水利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来自鸭绿江的文化与使命召唤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张喆着重从文化视角讲述了吉林通化鸭绿江畔的珍贵遗产。文明的诞生,始于人与江河的相遇。一群人遇到了鸭绿江,则演绎出独具风情的高句丽文化。如今,高句丽古城遗址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家视野下,长江与黄河文明常常引人注目,而当人们循寻访家乡之水,便解开了地域文明的密码。正是多彩的地域水文化,构成了中华多元文化基因库。


嘉宾点评


       在嘉宾点评环节,杜晓帆老师肯定了志愿者们关注家乡的意识以及在调研中的努力和成果,同时也建议大家要学会调研聚焦,从小点切入去发现、探究问题。同时,勉励大家要有问题意识,多思考一下“乡村的这些遗产到底未来在中国社会能发挥什么作用”、“我们要保护、要保留中国的6千多个传统村落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以进行深度的思考、展开切实的行动。

议题2 青年与创意:文化传播的多元途径


       当我们搜集到丰富的乡土文化后,又能以怎样有趣的方式传播,感召更多人成为乡土文化的探索者与传承者呢?接下来的三位青年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新技术与好创意,以多元的传播途径,让家园文化从故纸书斋中走出,以鲜活生动的面貌与人交互、为人传承。

航拍南汀河•新视角看待家乡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原铭宇分享了利用航拍技术传播家乡水文化的新方式。他的团队利用航拍器拍摄了云南临沧南汀河的日与夜。一方面,航拍的全景视角可以更好地审视水城交融的关系。另一方面,航拍下时空变换的场景视觉冲击力强,能极佳地展示家乡风貌,观众会感到震撼并愿意主动传播。


我们的镜头,我们的生活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欧阳志忻则分享了Vlog(视频博客)作为创意拍摄方式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她的Vlog作品《你好,海鸥日记》以海鸥视角展现了海鸥与昆明滇池的共生关系。相比于传统视频,Vlog以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展现平凡生活丰富多彩的细节。应用到文化领域,则可使文化以亲和生动的面貌出现,体现拍摄者对文化的个性思考。


心理距离:阻碍城乡交流的巨大屏障


徐瑞:心理距离——阻碍城乡交流的巨大屏障


       “乡村笔记”的项目经理徐瑞讲述了青年如何通过创意促进城乡间的文化传播。她就亲身经历分享了走进乡村时同理心的重要性。而“乡村笔记”也在致力于用教育弥合城乡交流的屏障,通过针对青少年开展课程促进城乡间的互相理解与双向学习。最后,徐瑞也寄语大家,乡村不仅是过去的传统,也是当下的现实,更是未来的无限可能。


嘉宾点评



       嘉宾耿敬老师在点评环节和大家分享了很多文化调研的方法和技巧,从人类学的学科角度,为大家提供了很多乡土文化、水文化的关注视角。同时,耿老师也鼓励大家在调研过程中要从问题出发、多方探索,在一次次自我能力的突破中收获有质量的调研内容,也在一次次失败、碰壁中收获个人的成长。


议题3 青年与行动:多方参与的无限可能


       找到了可以参与的主题和方向,找到了合适的传播方式与工具,我们还要用行动力,为家园文化传承带去更多的可能。在地的个人或组织,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哪些改变?又可以为家园文化振兴注入怎样的活力?

艺术唤醒乡村


丁枫:艺术唤醒乡村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丁枫女士和大家分享了“艺术唤醒乡村”的项目,让我们看到艺术可以唤醒乡村的原生力量。丁老师告诉大家,调研只是我们去改变家乡、改变乡村的起点,调研完成以后要把调研转化为一些行动,用这些行动让家园变得更加的美好;同时我们可以有一些行动的策略,比如说和一些机构的合作,这样就可以像一颗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一样,一起去行动,聚集更多的力量,让这个事情变得更好。


水源地保护与乡村振兴


张海江:水源地保护与乡村振兴


       大自然保护协会项目专员、中国首个水基金项目推动者张海江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团队在浙江余杭青山村做的系列自然保护、环境教育的活动。他们从水源地保护入手,恢复乡村的绿水青山,同时还在当地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传统工艺复兴等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到青山村、愿意回到乡村感受自然、感受生态。张海江的团队正在探索一条生态的乡村复兴之路。


以儿童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振兴方案


彭婧:以儿童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振兴方案


       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创始人彭婧分享了团队如何以儿童载体去解决乡村问题。团队在2013年的一次暑期实践中发现了乡土文化失传的社会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以儿童为载体促进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的方案。即通过把乡土教育进行流程化梳理,继而进行乡土文化赋能教育,再到乡土文化社区营造,用乡土文化的公众传播构建一个乡土文化振兴的链条;同时搭建一个平台链接更多的人,通过社会化共创的模式,创造乡土文化振兴的更多可能。


嘉宾点评



       于海老师点评时总结了论坛的三个概念“水,乡村,青年”。他提到,这三个问题现在都面临巨大的问题,水实际上现在没有那么美丽,希望大家在赞美家乡、赞美乡土的时候,也能去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同时,于海老师寄语在座的青年要继续往前走,凭青年的理想、凭青年的功夫、凭青年的能力去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改善中国。



       李京生老师最后总结提到,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们今天了解、研究、保护遗产,将之传与后人,让后人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想法,那便是智慧,便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同时,李老师鼓励大家要从身边真实的问题开始,讲真话、研究真实的问题,去发挥青年人在社会进步中的力量。



      涟漪系列活动是开始,也是起点,美丽乡愁希望唤醒与赋能,让更多青年返乡去产生自我与家乡的链接,去追问个人与家乡的关系,当然,我们更期待在唤醒之后,大家能有更多的思考与行动。

当无数涟漪汇聚,掀起了阵阵浪潮。
未来,
这股青年引领的文化传承浪潮,
将注入怎样的新创意?
将绘出怎样的家园文化振兴的图景?
让我们一起,
关注家乡,关注乡村,
关注中国的未来。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