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预告 | “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第6期:弥合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鸿沟
  发表时间:2022-10-25  阅读次数:917
1

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

“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


第六期

世界遗产:
弥合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鸿沟

“连接文化与自然”
对《世界遗产公约》贡献的再认识



2022年11月2日,星期三

线上会议,北京时间14:00-16:30




中文频道b站直播间

2
直播链接:

https://live.bilibili.com/21761494





中文频道微信视频号直播间:国匠城

3


会议将以中英文双语进行,提供同声传译。

会议内容综述和录像将于会后

在WHITRAP和Herit-AP网站上发布。






2022年6月11日至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以下简称WHITRAP上海中心)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合作举办一系列为期6个月的“世界遗产对话”线上活动,其中包括一次已在7月举行的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年会。本系列活动旨在庆祝《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72年11月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通过50周年纪念。

第六期对话将于2022年11月2日北京时间14:00-16:30举行,主题是“世界遗产:弥合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鸿沟——‘连接文化与自然’对《世界遗产公约》贡献的再认识”。会议将邀请各位嘉宾根据各自领域的专业经验分享观点,讨论弥合自然与文化之间的鸿沟,加强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否能提升遗产保护和管理?是否有助于应对世界遗产地内外所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世界遗产公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一个法定文件中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联系起来。《公约》第1条和第2条提议将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视为文化遗产,将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以及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视为自然遗产。《公约》没有明确提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但系统地提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公约》第5条中,主张为保护、保存和展出各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列出了各缔约国应视本国具体情况而尽力做到的一些措施。

然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间联系的细节性问题是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中得到了界定,该指南提到了《世界遗产名录》,并定义了突出的普遍价值和三种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的出现第一次具像化地将自然和文化联系起来。

文化与自然之间更详细的联系体现在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地:危地马拉的蒂卡尔国家公园3,该遗产地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满足标准(i)(iii)(iv)(ix)(x),即三个文化标准和两个自然标准。这是第一个被列入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然而,对混合遗产的定义一直不明确,其概念在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误解,特别是在中国。

我们看《世界遗产名录》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遗产中也添加了一些文化的标准,以进一步反映一个遗产地的丰富属性。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变化是文化景观4概念的出现,这反映了当下关于文化与自然联系的讨论,它进一步承认了自然和人类综合下产生的“作品”的复杂性。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了将其记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决策,文化景观不是作为一种世界遗产类别,而是作为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类型。文化景观背后的理念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一种不同的思考遗产的方法,一种更加跨学科的方法,因为它考虑的是一种文化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物体。虽然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但是,现有的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的混合遗产却体现了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如今,共有121处遗产地被归类为文化景观,其中6处是跨境的,1处已被除名。然而,详细分析《世界遗产名录》中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后,可以发现还有许多其他遗产地可以被视为文化景观,特别是农村或农业景观类的遗产地。

澳大利亚乌卢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5是一处已被列为自然遗产的遗产地,它被重新申请、提名列为具有文化景观属性的混合遗产,该公园最初于1987年作为乌卢鲁(艾尔斯岩-奥尔加山)国家公园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然后于1994年被重新提名为混合遗产。修正后的突出普遍价值中,指出该遗产地构成了世界上最古老人类社会传统信仰体系的一部分,即乌卢鲁(一块巨大的独石柱)、卡塔曲塔(穹顶形巨石),以及阿南古土著这个地方原来的所有者。修正后的突出普遍价值反映了无形的价值,更反映了原住民的传统知识和对这个地方的保护管理方法。这很重要,因为这促进了更好地理解当地传统知识、原住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管理土地和海洋资源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文化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上述案例体现了对遗产保护管理的新视角,以及这次对话活动的讨论重点,即弥合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鸿沟。需要进一步弥合的鸿沟不仅在于对价值的承认,更在于不同的遗产保护管理和地方治理方法。如前所述,尽管《公约》从一开始就将文化和自然联系在一起,但帮助《公约》执行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却反映了文化和自然在概念和体制上的分歧,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部门各不相同,各自拥有不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涉及了不同的法律框架。

所以,《世界遗产公约》应在促进不同实施方法的产生,以及倡导对遗产价值和保护模式的不同理解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超越了仅仅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还强调了遗产具有应对当下所面临挑战的重要作用。这种范式转变使得人们可以进一步探索遗产在改善人们的福祉、实现可持续性、减轻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六期“世界遗产对话”活动将探讨世界遗产体系中自然与文化分类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弥合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鸿沟的方法、机遇与挑战,并在此过程中,希望为畅想《世界遗产公约》未来50年的发展道路做出贡献。





 

 


项目议程

2022年11月2日,星期三

线上会议,北京时间14:00-16:30


14:00-14:15 活动介绍、嘉宾介绍、合照

Marie-Noël TOURNOUX


14:15-14:35 世界遗产:弥合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鸿沟——“连接文化与自然”对《世界遗产公约》贡献的再认识

韩锋


14:35-15:20 “Pecha Kucha”6分钟发言

Steve BROWN

大野渉

Yeshi SAMDRUP

Maya ISHIZAWA

刘剑

陈耀华


15:20-16:10 圆桌讨论

主持人:韩锋

讨论嘉宾:Steve BROWN、大野渉、Yeshi SAMDRUP、Maya ISHIZAWA、刘剑、陈耀华


16:15-16:25 总结

Marie-Noël TOURNOUX


16:25-16:30 闭幕

Marie-Noël TOURNOUX、韩锋





参会嘉宾

4
Marie-Noël TOURNOUX,WHITRAP上海中心项目主管


5
韩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导,ICOMOS-IFLA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副主席


6
Steve BROWN,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高级研究员


7
大野渉,日本遗产保护顾问,ICOMOS亚太地区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8
Yeshi SAMDRUP,不丹内政和文化事务部文化司的保护建筑师


9
Maya ISHIZAWA,秘鲁独立建筑师和遗产专家


10
刘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11
陈耀华,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副教授,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排版:计振江(实习)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