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大运河的保护
  发表时间:2013-02-28  阅读次数:4103

  大运河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全线贯通,总长约1794公里,南北跨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200612月北流我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20094月大运河保护和审议省部级会商小组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启动,2010年,“中国大运河遗憾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和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遴选工作基本完成。

    作为一条典型的文化线路,大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其实中华帝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漕运制度的见证,是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漕运及其作为总要的交通线路所带来的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文化线路的功能框架。

    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包括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是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基调。大运河沿线留存了众多的堤坝、堰、水闸、水柜、涵洞等附属设施,共同构成了大运河交通线路遗产的主体。其中戴村坝引汶济运-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以及高家堰-码头三闸是运河上规模最庞大的两处水利工程。

    大运河沿线每隔20公里左右就有一座商业市镇或城市,其中漕运管理机构如漕运官署和漕粮储存场所-水次仓等,商业交往空间如客栈、会馆、驿站、钱庄、当铺,作坊,货仓,商业街道,见证了运河文化交流的公共生活空间如圣人故里、书院、寺庙、宅第园林,以及从建筑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南北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民居建筑,都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线路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