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优秀案例展示(VOL.1)|《北加莱海峡采矿盆地价值重现》(法国)与《社区参与推动下谢赫达德街区保护》(伊朗)
  发表时间:2021-10-15  阅读次数:1743


640

一、背景

    智能时代,万物互联。世界遗产教育不仅是人与世界遗产之间最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也是通向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创新解决方案的一把钥匙。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者开始进入遗产教育领域,这不仅推动着遗产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迭,更为遗产教育突破既有边界和模式提供了可能。一系列跨界合作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确信,世界遗产教育领域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正呼之欲出。


    为了顺应和推动这一变革,我中心于2021年5月联合发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国际征集,以期推动有关国际经验的分享与合作交流,助力遗产地全面可持续发展。征集以全球示范性为核心标准,同时设立创新性、科技性、合作性、可持续性四项专业性标准。历时一个月的全球征集后,候选案例进入专家遴选阶段,并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边会正式发布。这一活动得到各方的热烈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也发布了关于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征集的通知。一个月内,累计收到全球五大洲近百个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整体上,优秀案例呈现出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五点特质:


(1) 以保护为基础,聚焦青少年,以遗产教育增进社会包容性和凝聚力;
(2) 以跨界创新方式推动多学科融合,探索内外结合的多方合作新模式;
(3) 以创意和科技为手段,因地制宜探索新的遗产教育理念与方法;
(4) 合理运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更多人参与遗产教育;
(5) 深度挖掘遗产价值,以教育为赋能手段,促进遗产地创新可持续发展。

    本次入选的10个优秀案例,从终身教育、遗产数字化、网络科技、文旅发展、世界和平、社会融合、哲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勾勒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可能图景,代表了各个创新领域已初见端倪的新趋势,为我们共同探讨未来世界遗产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系。

    在优秀案例展示的系列中,我们将通过连续五期推文将内容翔实的案例介绍展示给读者,聚焦这些针对世界遗产地或特定遗产价值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呈现它们在过去五年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整合可以从中可以汲取的宝贵经验。本次案例展示,让我们共同走进《北加莱海峡采矿盆地的价值重现》(法国)与《社区参与推动下的谢赫达德街区保护》(伊朗),挖掘它们“以保护为基础,聚焦青少年,以遗产教育增进社会包容性和凝聚力”方面的闪光点。

二、优秀案例展示(VOL.1)

1.《北加莱海峡采矿盆地的价值重现》(法国)
I概况

    2012年以来,北加莱海峡采矿盆地(Nord-Pas de Calais Mining Basin)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北加莱海峡采矿盆地的价值重现》在此基础上开展。主办方从2017年开始构建多方合作机制,覆盖广泛社会人群,举办一系列青少年街头采访、“黑色非常适合你”集体庆祝、采矿遗产的游客探索、跨年龄段居民“丑小矿”故事绘制等丰富活动。如此种种,不仅向当地居民揭示了采矿遗产的新价值,推动了工业遗产的复兴与再生,而且让居民自发成为工业遗产和环境的宣传大使,实现了以世界遗产教育增进社会的包容性。


640

“黑色非常适合你”集体庆祝


640-1

工作人员实地向游客介绍采矿流程


640-2

跨年龄段居民“丑小矿”故事绘制

 

II创新意义
    本案例的主要创新点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价值、法国社会行动目标巧妙吻合,它聚焦于国际遗产的涵义及保护,致力于打造超越宗教、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历史共同体。实际上,“丑小矿”乃至更多世界遗产为促进包容性与他异性,以及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个创新点在于案例的合作框架。案例以特殊方式将来自不同部门、具有特定专业知识和权威的各种合作伙伴紧密团结,他们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具体包括:作为最重要领导者的居民自身、五个社会中心、Mission Bassin Minier、国家服务与瓦朗谢讷市。

    最后一个创新点在于长期规模方案。该项目由2017年持续至今,逐年获得固定资金,有效保证了实施人员遵循既定目标,持续开展实质性和延展性工作。


640-3

游客们在草坪上举办世界遗产宣传活动


III示范价值
    案例研究的示范价值在于:

• 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价值观以及法国社会行动目标:维护和平、尊重正义、法律和人权、基本自由、尊重文化多样性、人的尊严、民主和团结……案例研究还结合了社会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文化、创造力、社会包容、大众教育和反对歧视。
• 项目本身的框架,以长期方案和合理分配紧密团结来自不同领域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具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权威,包括居民、社会中心、Mission Bassin Minier、国家服务、瓦朗谢讷市。

• 以北加莱海峡采矿盆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契机,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当地社区人民福祉和自豪感,并通过改变愿景提高吸引力,促进区域发展。


2.《社区参与推动下的谢赫达德街区保护》(伊朗)
I概况
    2017年,伊朗亚兹德历史名城(Historic City of Yazd)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在其中的谢赫达德街区,由五人组成的独立的志愿者组织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文化遗产参与性保护。案例的目标群体是当地人,特别专注青年一代,主办方同时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让社区中的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群体参与进来,并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保护专家也深入到普通人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与观察实际情况,同时在自身学习研究和满足各群体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案例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 通过艺术项目让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其中:Dachban 项目旨在传达“艺术属于每一位儿童”,Shserop 团队在谢赫达德为所有儿童举办相关课程,其中也包括经济状况不佳的儿童。
2. 案例探索参与的多元可能:例如和孩子共同散步、探索历史街区并讲述相关故事。引导孩子们找出街区安全隐患与原因,儿童也自发成为谢赫达德儿童图书馆的负责人。同时,案例也为妈妈们举办讲座,促进女性参与,征询特定需求。
3. 保护:在儿童之间建立遗产的信任和责任感,以期采取客观和实际的步骤保护遗产。

    通过上述活动,案例致力于让当地社区,尤其是谢赫达德的青年参与改善当地生活环境质量,让他们了解历史结构,并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价值的认识。


640-4

居民们共同讨论儿童教育问题


640-5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开展教育活动


II创新意义
    此案例中,教育和参与相互融合。团队将遗产保护的概念引入每周儿童活动,以连续计划推行协作教育,组织了丰富的团队活动。例如准备思维导图、主题和自由绘画、建立地方图书馆使儿童体验合作互信,同时在计划、行动和强调评价三个阶段的儿童责任和领导等小组活动中,大大促进了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和儿童的独立性。

    在向儿童传达教育理念方面,案例使用包含其感知成分(想象力、娱乐、叙述、创新和技术、冒险等)的方法和工具,并在实践和思想两方面重现当地和历史文化特色。例如,儿童将重演塔齐耶(一种伊朗特色表演)等特色活动,并制作动画讲述街区的历史。

    此外,儿童还会陪伴到访的艺术家,向他们展示和介绍当地历史文化、带领他们深入街区参观游览,自身的参与感和责任感随之大大加强。来自历史建筑保护、社会学、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也达成了跨学科合作,对当地社区参与保护过程的问题和教育的重要性形成了全面的看法。

    另外,本项目开展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地点空间丰富,还使用了虚拟工具进行远程交流。这都对提升不同人群对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特别是贫困沉默的群体,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640-6

儿童与艺术家深入街区


III示范价值

    该项目的亮点之一是在一个很难实现有效参与的框架中促进参与式行动,重点关注人的作用。较之于大多数仅限于对话、咨询或跨领域会议的参与活动,这一项目侧重于在长期过程中,将所有社会和文化群体聚集在一起,注重倾听社会弱势群体之一的儿童在决策中的声音,同时增强他们对遗产保护的参与感。项目经验对于其他合作项目和面向儿童教授文化遗产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它被公认为是促进儿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


三、小结

    优秀案例展示(VOL.1)中,来自法国与伊朗的两个案例为我们展现了通过创新教育,构建世界遗产与当地居民良性关系的有益经验。这一系列基于保护的教育活动,不断挖掘各年龄人群对于遗产的主人翁意识,尤其注重提升青少年的参与感与责任感,使遗产价值不再局限于专业机构,将保护意识贯彻于社会上下。案例同时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增进了社会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实现了遗产与人的双向发展。

    我们期望,此类宝贵经验能使更多的遗产教育实践参与者汲取灵感和营养,从优秀案例中提炼而出的“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五点特质”能够为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提供指引或参照。征集与分享活动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未来我们还将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世界遗产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国际网络,为遗产教育的模式创新和遗产地全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中美合作的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中国西安、美国)《中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中国北京)两项优秀案例,带您一同探索“以跨界创新方式推动多学科融合,探索内外结合的多方合作新模式”的案例特质。




供稿:案例征集工作组
编辑:何沂轩、张亦洋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