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设立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成功举行
  发表时间:2022-11-17  阅读次数:1238

必放图2-纪念活动海报组合


       2022年,适逢《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设立40周年,也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院70周年及“同济规划百年”。《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全球纪念活动主题是“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韧性、人文和创新的源泉”。在此背景下,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合作策划组织了为期10个月的系列学术与公众活动,具体包括:


       从6月11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始,每月一期的“世界遗产对话”活动,6期的对话主题依次为世界遗产与生活质量”、“乡村遗产”、“遗产的数字化工具”、“气候变化和韧性”、“大型世界遗产与系列世界遗产”“弥合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鸿沟”。活动以圆桌讨论的形式进行知识分享,旨在展示和讨论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经验、《世界遗产公约》的重要性,以及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和推广亚太地区经验的方法。


       11月15日至16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设立40周年活动“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人文的韧性与创新”(线上)国际会议顺利举行。


       在国际会议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拉米雷斯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先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女士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先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席宋新潮先生以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分别致辞,祝贺会议和展览的顺利召开,也共同希望加强合作,保护世界遗产与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必放图1-会议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等国际机构,以及中国、斯里兰卡、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肯尼亚等国家的53位专家学者齐聚本次线上国际会议,就“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多维度的研讨交流,分享交流先进经验与实践成果,共同探索世界遗产保护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路径,共同推进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政策》“世界遗产城市”项目,以及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本次国际会议共讨论了四个关键议题:传统知识体系支持世界遗产社区生活质量,教育赋能未来——遗产教育创新者论坛,气候变化和城乡遗产韧性,以及遗产保护新视野、新技术。与会专家在会上达成以下共识:


       1. 传统知识体系通过生活质量指标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社区在世界遗产传统知识体系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需要被认识、尊重和理解,并通过遗产保护与管理贡献于城乡可持续发展。传统知识体系是动态发展、持续优化、经过时间检验的,并关联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增强社区韧性、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社区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主题1 嘉宾合影

主题1 嘉宾合影


       2. 构建连接文化遗产资源与高端文创资源、内外互通,聚焦世界遗产教育模式创新的共建共享的国际互动交流平台,是遗产地保护利用模式转型升级的核心策略。全球遗产教育创新领域的整体趋势是多元化蓬勃发展与地区不平衡共存,我们有义务和必要性来整合力量以促进平衡发展,推动跨界交流与合作。这是推动全球范围内以遗产教育为契机的遗产地发展模式创新的最佳路径。遗产教育正面临一个重大变革创新的时期,在文旅、文创开发、中小学教育机构和地方政府等领域都不断有新生力量去推动这股创新改革风潮,相信遗产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主题2 嘉宾合影

主题2 嘉宾合影


       3. 气候变化与世界遗产、城乡遗产保护问题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建成遗产,我们必须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了环境和社会的变化,而动态观察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各类遗产地和历史城市的适应性管理。此外,行动非常重要,在气候变化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实践的行动。应对气候的变化,顺应也是一种行动选择;加强建筑、城市的韧性,需要所有人的参与。考古遗址和历史城市的保护给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创新的源泉。往往在古代遗址和历史城市中都能发现古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痕迹和模式,为加强现代城市的韧性提供了思路。

主题3 嘉宾合影

主题3 嘉宾合影


       4. 数字技术为《公约》的推广和世界遗产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数字技术赋能遗产信息共享传播和遗产知识生产方式的革新。随着应用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数字遗产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群体的时代责任。数字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世界遗产监测、档案、解说和展示的重要支持。遥感大数据是世界遗产监测、保护的重要科学手段,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支持。数字阐释技术能够拉近历史和人的关系,并活化世界遗产的当代复兴。混合现实技术、游戏技术可以创造全新的遗产体验,并叠加不同的文化视角。研究证明,遗产和健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有助于实现人类福祉。我们应当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不同部门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从个人、社区、国家到国际的合作。我们需要关注借助数字技术的新的阐释方法,共享世界遗产知识,发现世界遗产的新意义,拓展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类型。

主题4 嘉宾合影

主题4 嘉宾合影


       16日晚举行的大会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文化部主任景峰先生宣读了根据会议共识所拟定的《亚太城乡遗产上海倡议——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人文的韧性与创新路线图(拟)》,以支持2002年《布达佩斯宣言》中确定并于2007年更新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5C”战略目标(可信度、保护、能力建设、宣传、社区),同时也呼应了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福州宣言》,目的是倡导将遗产作为一种解决方案,以作为应对当前威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方法。

会议闭幕式-景峰宣读倡议

景峰博士宣读《倡议》


   倡议呼吁:
促进文化与自然的联系、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良性治理;
• 通过传统和创造性的方法,组织综合性规划、研究培训和提高认识方面的活动;
• 鼓励通过网络、区域性论坛与亚太地区的城乡地区和遗产地进一步开展合作和对话;
• 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的市长、政策制定者和社区参与到建设更加包容、安全、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中;
• 制定、记录和创新可以应对遗产城市、历史城镇和乡村环境所面临的韧性挑战的解决方案;

• 进一步通过知识共享和最佳实践制定能力框架。


展览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


       本次国际会议开幕的同时,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世界遗产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线上)公众展览也拉开帷幕展览通过“世界遗产城市:价值篇”和“保护篇”两个版块展示了《世界遗产公约》在50年中建构的富有创新性与国际合作精神的机制、世界遗产城市的突出普遍价值与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历史性城镇景观(HUL)”与“世界遗产城市”项目的最新案例;通过“东方的城市美”与“遗产的想象力”两个部分展示中国历史城市的深厚文化与独特东方魅力,以及专业机构、公益团队与年轻艺术家合作创作的“平遥儿童绘本原画展”。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3月31日(公众观展线上入口:https://www.heritage-cities-exhibition.com)。本次展期中,还会不断推出系列互动活动,让公众更多地走入世界遗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这个体现人类文明精华的时空领域,穿越过去,了解当下,展望未来,期待更多富有创意和多元形式的保护、阐释、展示,以及活化利用的探索。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