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回顾 | “世界遗产影响评估”国际培训课程在杭州圆满落幕 |
发表时间:2025-06-16 阅读次数:354 |
“世界遗产影响评估”国际培训课程在杭州圆满落幕 2025年5月19日至23日,2025年“世界遗产影响评估”国际培训(IAWH)在中国杭州西湖世界遗产地成功举行。本次培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HITR-AP Shanghai,以下简称“上海分中心”)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共同主办,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西湖管委会”)承办,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协办。 本次培训是上海分中心自2012年以来第八次举办遗产影响评估培训,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系统推介2022年出版的《世界遗产影响评估指南与工作手册》(the Guidance and Toolkit for Impact Assessments in a World Heritage Context,以下简称<指南>),加深学员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的比较认识,帮助学员学习掌握书中所提及的工具与方法,提升学员对影响评估实务的理解与实践能力,进而推动遗产影响评估工具的全球实践。 培训课程面向政府管理者、遗产地管理者、影响评估专家及相关规划专业人员,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的25名学员参加课程,他们分别来自中国、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东帝汶、西班牙、韩国、阿联酋、塔吉克斯坦、罗马尼亚、赞比亚、伊朗、印度、肯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其中亚太地区学员共计19人。课程还邀请了10位来自中国、墨西哥、意大利、孟加拉国和韩国等国的专家顾问,为学员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 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杭州市发改委、市建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资局、市林水局、市文广旅、良渚管委会、运河(杭州段)综保中心、名胜区管委会直属单位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 ![]() 2025世界遗产背景下影响评估国际培训课程现场
开幕式:国际视野下的交流与共识 19日上午,培训课程正式开幕。开幕式由ICCROM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专员Nicole Franceschini主持,上海分中心主任邵甬、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林、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杨建武以及ICCROM总干事阿鲁娜·古吉拉尔(Aruna Gujral)先后发表开幕致辞,欢迎与会学员并介绍培训背景与合作愿景,在全球城市化加速、遗产保护与发展矛盾加剧的背景下,世界遗产影响评估作为一项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工具,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培训基于上海分中心长期研究成果,以及西湖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聚焦国际与本土实践经验、法律与政策创新要求、技术工具革新趋势,以 “理论教学 — 实地考察— 案例研讨”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为学员提供国际视野下的遗产管理经验交流平台,切实助力全球遗产地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管理体系:国际趋势与本土进程 随后,李泓、陈同滨、童寒冰等三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分中心项目主管李泓首先对中国世界遗产影响评估管理体系做了基本介绍。接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同滨资深总规划师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价值研究与保护管理策略”发表主题演讲,她回顾了西湖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申报历程,结合新修编的保护管理规划研究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及其保护管理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事务科童寒冰科长以2025年1月出台的《杭州西湖世界遗产影响评估实施意见》为依据,展示了遗产影响评估在西湖遗产地各类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19日下午,来自韩国、赞比亚、阿联酋、印度的学生代表对本国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进行了主题分享。分享涵盖了各国遗产影响评估所涉立法框架、机构职能、社区参与和评估实践等概况,呈现出多样化的制度经验。Sungeun Kim(韩国)介绍了韩国世界遗产的管理体系及影响评估制度。她指出,韩国通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特别法》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2023年正式将遗产影响评估(HIA)纳入法制。尽管制度健全,但仍面临法律衔接不畅、程序细则缺失及私人产权占比高等挑战,亟需更具情境适应性的管理规则。Michelo MWEEMBA(赞比亚)介绍了该国遗产影响评估的法律与程序框架,强调通过多项法律协同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她指出,赞比亚的评估流程涵盖环境、社会与遗产等多个维度,但当前存在监测机制薄弱、后续跟进不足等问题,亟需加强制度整合与数据系统建设,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统一。Belhassen KINBI(阿联酋)强调遗产地管理需依托完善的法律、环境与城市规划体系,其所介绍的艾因文化遗址(哈菲特、西里、比达・宾特・沙特以及绿洲地区)涵盖自然与文化双重价值,受多项联邦法规保护。他指出,目前管理中存在协调不畅、规划滞后等问题,亟需明确分区政策并引入可持续发展与能源创新理念,推动多方协作,提升治理效率与社会参与度。Sukanya Sharma (印度)指出,南亚地区在世界遗产管理中面临法律体系碎片化、机构协调不足、旅游压力过大、既有规划和法规执行力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公众与文化部门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遗产区保护效果有限,亟需建立统一、高效的治理框架来整合保护与发展。最后,主持人Carolina CASTELLANOS对不同体系下评估流程的异同进行梳理与点评,引导学员反思本国实践中的优势与挑战。关于遗产管理系统的讨论还旨在确定管理和影响评估之间的交集,以找到更好地简化和优化管理流程和实践的方法。 ![]() 世界遗产管理系统课程
虚拟案例影响评估练习:洞察遗产管理挑战 课程练习总共分为四大板块,价值和价值属性识别、甄别筛查、范围界定和遗产影响评价。 5月19日,全体学员在当地专家的引导下,进行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OUV)的价值和价值属性的识别练习。 5月20日,全体学员赴西湖周边虚拟案例所在场地及西湖博物馆展开实地考察,对西湖遗产地建立初步印象,并对拟评估案例开展信息收集。
实地考察拟议行动的地点 5月21-22日,在导师的介绍与引导下,学员们被分为5个小组展开了以遗产影响评估(HIA)实际应用为重点的团队协作。练习围绕HIA流程的三个关键步骤:甄别筛查、范围界定和遗产影响评价。学员通过对位于遗产地、缓冲区和更广泛的环境的5个不同虚拟案例进行了甄别筛查,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通过对具体案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角色扮演”来做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路进行换位思考,并采用评估拟议行动潜在影响流程3-6评判是否需要开展遗产影响评估。 Group 1 围绕遗产区内时尚活动对遗产的影响,探讨了在促进经济和文化传播的同时,关注对环境、景观与社区的潜在冲击。 ![]()
Group 2 围绕遗产更广泛环境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探讨了社区现代化需求和基础设施改善,以公众参与为导向,提升地方认同感与包容性。 ![]() Group 3 围绕遗产区公厕优化需求,探讨公共设施提升项目中反映出的遗产地管理规划统筹与遗产影响评估之间的关联。 ![]() Group 4 针对缓冲区商场地下空间改造的建设项目,探讨了项目评估工作对于本地文物、建设、技术层面相关法规政策。 ![]() Group 5 围绕遗产区闲置海洋馆改造提升项目,探讨了遗产区内项目的改造设计对文化、功能与风貌等方面的适应性。 ![]() 接着,基于海洋馆3个不同的虚拟方案,学员们分别围绕建筑本体改造更新、闲置土地盘活和区域活力提升三类不同目标的更新方案进行范围界定报告和遗产影响评价报告的练习。5月22日,各个小组重返西湖场地开展补充调研,并在导师关于注意要点的解读后,根据各自的案例实际情况确定方案的评价重点。 ![]() ![]() 培训演讲嘉宾及讨论参与者合影
5月23日,最终汇报成果展示环节,由各小组运用价值与价值属性认定、识别潜在影响和评价潜在影响三个工具包,汇报了三个方案的评价框架与结果。一些学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杭州西湖本土遗产管理的制度优势进行延展思考;还有学员能够超越题设条件,从针对中国国情和本土特色的务实态度出发,以更加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观对遗产影响评估工具进行反思,引发与会导师、嘉宾与学员就世界遗产语境下中国遗产管理发展方向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探讨。 ![]() ![]() ![]() ![]() ![]() ![]() ![]()
本次培训不仅是一场专业技能提升之旅,也是一场跨文化的行业交流盛会。杭州,作为融合文化与自然之美的世界遗产地,再次为全球遗产教育与政策对话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期五天的开放式课程练习为每一位学员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也为遗产影响评估工具的演进指出了更多可供探讨的空间。未来,上海分中心将与相关合作方持续推动政策工具的传播与交流,搭接全球与本土知识经验桥梁,助力世界遗产的可持续管理更上层楼。 摄影|叶敏君(实习)季枫(实习) 撰稿|王晔(同济大学)杨文君 李泓 排版|杨华卿(实习)杨文慧(实习) 编辑|刘真 审核|邵甬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