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亚太地区系列世界遗产主题工作坊完美收官 |
发表时间:2025-08-19 阅读次数:41 |
2025年8月17日,亚太地区系列世界遗产工作坊在泉州落下帷幕。出席闭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出宝阳、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顾问路易莎·德马克(Luisa De Mar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特别顾问龙淼(Carolina Castellanos)、马来西亚建筑师协会与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专业建筑师张建文(Tiong Kian Boon)、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执行主任李光涵以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研究员解立。
宋新潮理事长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60年与中国的遗产保护”为题作讲座。他首先提出,本次培训班的举办地——泉州的申遗历程,反映了我们对系列遗产的价值阐述和保护管理不断深化认识,契合本次培训班“系列遗产”的主题。他回顾了ICOMOS的诞生和发展历程,通过践行《威尼斯宪章》、融入世界遗产体系、设立专业委员会和推广新理念等方式,扮演全球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和知识传播的角色。通过历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的变迁,可以看出ICOMOS从最初探讨古迹遗址保护专业问题,到重视人、精神等要素对遗产价值的重要性,直至如今聚焦时代挑战和危机,以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和责任。宋理事长最后介绍了ICOMOS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影响,他表示,中国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加入ICOMOS以来,一直与国际遗产事业并肩前行,与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美国盖蒂保护所等机构开展合作,编制《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响应ICOMOS年度4·18主题活动、参与主题研究,推荐示范项目,不断拓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积极实践相关国际议题,共同守护全人类的宝贵文明。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顾问路易莎·德马克(Luisa De Marco)代表本次工作坊所有的专家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对主办方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本次为期一周的培训通过讲座、案例研讨、实地考察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各主办单位的高效组织下,深入考察了福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成功实践,特别感谢泉州文广旅局及泉州文保中心的支持。本次工作坊聚焦《世界遗产公约》核心原则与操作指南,重点探讨了系列遗产申报的独特价值与挑战。德马克强调,系列遗产需呈现文化现象的整体性,而非简单组合;管理需融合宏观规划与社区参与;应重视全球价值与地方叙事的融合。在一周的时间里,工作坊组织了丰富的讲座来应对不同的问题,而实地考察则生动呈现了遗产的多层价值与跨国文化交融。德马克表示,她十分期待能与各国同仁在今后共同推进遗产保护事业。
德马克致辞结束后,随即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出宝阳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执行主任李光涵为学员们颁发证书。下午,全体学员、专家及主办方代表就工作坊评价反馈展开了最后一轮讨论。学员们纷纷表达了对主办单位的感谢,并提出了建议与期许。本次工作坊的八位国际学员中,多位是首次来华。泉州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如此,工作坊的课程内容也让他们获益匪浅。许多耳熟能详却未能深解的理念和专有名词,在专家的深入讲解下逐渐清晰。学员们也通过彼此的案例展示报告,拓宽了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积累了更多国际遗产案例的经验。龙淼表示,工作坊期间所有学员的案例分享对他们而言尤为珍贵,这些分享汇聚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阶层的视角与经验。专家们既传播了知识,亦从学员的分享中汲取了丰富养分。
工作坊回顾
本次工作坊共计八天,以五天授课、两天实地考察、四次小组讨论和两次分享汇报为主要组成部份,课程内容包含世界遗产系统、系列遗产专题、各国案例分享以及社区参与方法(前半课程与泉州考察详情请见中期新闻推送链接https://www.whitr-ap.org/index.php?classid=1518&newsid=3861&t=show)。以下重点回顾中期汇报后的工作坊日程。
专家讲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分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就人居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社区参与作讲座。她在讲座中指出,遗产城市(heritage city)作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的重要类型,既具有延续历史文脉、承载社区生活的独特特征,也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历史城市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定义与主要管理工具,案例分析聚焦山西平遥古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规划、保护与复兴(revitalization)历程,揭示其在保护遗产与改善环境、历史中心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冲突,以及坚持突出普遍价值与满足本地社区利益难以平衡的困境。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傅舒兰讲座围绕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地方营造(place making)与景观叙事(landscape narratives)概念展开,基于社区将文化记忆与地方营造连接,创造一种基于社区的遗产阐释方法。她以西湖为案例,介绍大运河串联的江南历史古城,不同于北方都城,呈现近山近河自然形状,是古代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西湖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体现,逐步在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为杭州城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基本元素。她指出,遗产并非是历史,而是当下在选择或编织记忆中开展的文化历程。
厦门市文物与博物馆协会会长、厦门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李云丽就鼓浪屿世界遗产和嘉庚教育遗产预备项目作报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地位来自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OUV界定。鼓浪屿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体现了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建筑的交流,并作为厦门装饰风格(Amoy Deco)的起源与典型代表,在中国乃至东南亚建筑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她简要说明了自宋末元初开始至现代鼓浪屿的建制与对外交往历史,并带领学员从各类设施、机构、住宅、宅院,公寓住宅等角度了解鼓浪屿遗产核心构成要素,以鼓浪屿工部局、会审公堂作为案例,说明其作为近代化城市管理与司法机构的发展历程、历史作用与遗产价值。
实地考察
8月15日,工作坊与会专家与学员前往厦门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感受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成员们观摩了嘉庚教育遗产建筑群中位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南侨楼群,以及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内的允恭楼与诚毅楼。作为“嘉庚风格”的主要代表,这些建筑楼群以中西合璧的设计和厚重的历史氛围,见证了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在近现代中国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此后工作坊成员来到陈嘉庚纪念馆回顾这位著名爱国华侨在商业、教育和公益建设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学员们纷纷表示为陈嘉庚无私奉献的救国热情所感动,并感叹于其以人为本的统筹设计与超前理念。在最后一站世界遗产地鼓浪屿,成员们先后参观了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八卦楼以及风琴艺术中心。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鼓浪屿以其多元的建筑风格和音乐传统,展现出跨文化交融的魅力。
![]()
小组作业汇报
实地考察后,学员们以嘉庚教育遗产为例,运用系列遗产相关方法完成作业。各组从申遗价值论证、遗产组成要素、对比研究、利益相关者、管理需求及价值阐释与传播政策等模块着手,提出差异化的丰富观点与策略。学员围绕“嘉庚精神”的融合包容教育理念,强调终身学习重要性,论证遗产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联,结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案例及国际案例凸显儒家思想根基,构建 “决策 — 实施 — 支撑 — 监测反馈” 管理体系,并提出视频、博物馆、统一标识等传播方案,运用专业模型划分利益相关者,借鉴鼓浪屿经验规划申遗周期与后续传播策略。
专家团队针对各组汇报展开专业点评,既肯定学员对申遗流程的清晰认知、对全球教育遗产趋势与国内政策的精准把握,以及在利益相关者识别、遗产价值挖掘、国际案例对比等方面的扎实工作,也从优化研究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提示需进一步厘清遗产整体构成要素、补充遗产与海外的关联内容;建议审慎界定遗产研究规模与部分属性的申遗标准适配性;指出部分团队研究中内容与遗产属性的衔接断层,同时提出需完善管理体系、谨慎应用利益相关者模型等,为学员后续深化研究提供明确方向。
![]() ![]() ![]() ![]()
至此,为期八天的亚太地区系列世界遗产工作坊顺利落下帷幕。来自澳大利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塔吉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共18名学员和来自墨西哥、意大利、马来西亚和中国四个国家共9位专家相聚泉州,在朝夕相处中结下深厚情谊,在盛夏火热的刺桐城激荡思维、碰撞观点。思想交锋的火花与志同道合的温暖,将成为此行最珍贵的收获。在此感谢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厦门市文物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 |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