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4青海大通工业遗产再生设计营成功举行
  发表时间:2014-07-06  阅读次数:2684
6月29日至7月6日,由大通县政府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4青海大通工业遗产设计营”在西宁大通县成功举办。本次设计营由同济大学左琰教授和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41(青海)专委会杨来申主任共同策划组织,邀请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青海大学等多家中国著名高校的30多位师生汇集大通。同济参加的老师有左琰、张松、陆地和朱晓明,博士生与硕士生共9人,时代建筑支文军主编与我中心李昕副主任作为支持单位参加了设计营活动。


师生分为5个设计组和一个记录组,各校学生和老师交叉成组,在短短的8天时间里,从规划、建筑和景观等多重视角出发,对废弃已久的青海光明化工厂(建于1965年曾生产重水的705厂)及建成于80年代的705厂附属厂——青海光明啤酒厂和玻璃制品厂展开现场测绘和文献调研,充分利用工厂区位优势和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积极探索结合当地经济特色和人文景观的工业遗产再生策略,并将之纳入到未来的大通县东部新城的规划建设中,为政府的下阶段决策提供有益的思路和依据。


通过一周紧凑高效的合作和努力,于7月6日举行了两场精彩的成果汇报会,为当地政府和专家领导献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此外,7月2日在青海大学科技馆报告厅成功举办的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论坛是设计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7位学界富有影响力的指导老师向与会政府、专家领导及师生集中展示了中国工业遗产再生及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增添了本次设计营的学术性和社会价值。

本次设计营的两大关键词为西部城镇建设和三线工厂再生,无论从规模、专业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在青海历史上尚属首次,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此次设计营成为学界与当地政府和社会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与桥梁,推动了学术成果的可实施性转化,从而在当地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背景下更好地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实践。

背景: 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祁连山脉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作为工业大县、工业强县、生态强县在青海省东部城市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上世纪60年代,为保障国防安全,大力发展重工业基地和军工企业,在大通县留下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三线时期旧工业建筑群,这些承载几代人梦想、奋斗和记忆的历史遗迹在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中逐渐被人遗忘,亟待抢救性保护与再利用。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