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23 世遗漫谈:数字技术赋能世界遗产阐释
  发表时间:2023-08-25  阅读次数:1460
在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 Shanghai)组织了第四届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世遗漫谈,主题为“数字技术赋能世界遗产阐释”。

1活动封面
活动封面


该活动邀请了七位专家参加,包括杨晨老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Gamini WIJESURIYA老师(WHITRAP Shanghai特别顾问),李泓老师(WHITRAP Shanghai项目专员),Nayeon LEE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阐释与展示国际中心战略和规划部高级项目专员),石洋老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Aziliz VANDESANDE老师(鲁汶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客座教授),以及Pankaj MANCHANDA老师(ICOMOS国际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专家成员)。活动通过两个环节进行,包括案例展示和自由讨论。李泓老师和杨晨副教授分别主持了这两个环节。总共有26位观众参加了ZOOM会议,约1400人观看了直播。

2日程和参会人员
日程和参会人员

3线上合影

线上合影

 

 

在活动开始时,李泓老师介绍了HeritAP以及第四届世遗漫谈的主题。本期主题聚焦世界遗产阐释,世界遗产属于每个人,它需要对不同的观众进行阐释,然后世代传承下去。数字技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世界遗产实践有着重大贡献。第四次世遗漫谈关注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世界遗产阐释实践及其有效性。

 

4李泓老师介绍“世遗漫谈:数字技术赋能世界遗产阐释”

李泓老师介绍“世遗漫谈:数字技术赋能世界遗产阐释”

 

在案例展示的第一部分中,四位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和地方背景介绍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世界遗产解读的案例。


Nayeon LEE老师专注于使用数字技术增强遗产阐释。她介绍了技术在遗产阐释和展示中的运用,并指出公众接触遗产的次数对于建立他们的认识并将他们从游客转变为遗产倡导者至关重要。数字技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并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价值。在百济历史区的案例中,遗产地创建了一个在手机上的数字指南,以提高游客对遗产的理解和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应用程序发布前经过了六个月的建设、设计和数据收集。它提供了大量的视觉内容和互动交流,结合了寓教于乐和游戏化的材料。该应用在连接遗产和人们方面非常有效,但在互动交流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例如可以添加评论区以更好地反映遗产地的当前价值。

 

5Nayeon Lee老师介绍“连结——使用数字技术强化遗产阐释”
Nayeon Lee老师介绍“连结——使用数字技术强化遗产阐释”

 

石洋老师介绍了丝绸之路上地方性住宅的数据驱动叙事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和叙事可视化,关联并可视化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性住宅所采用的气候适应策略。她定义叙事可视化为提出由数据支持的论点或叙事,同时通过信息图、互动数据故事和数据视频等方法进行叙事。设计过程涉及到建立分析框架、气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图表的可视化设计、基于2D和3D模型的建筑绘图,以及数据驱动的叙事。她介绍了五个案例,包括长安的窄院纳凉、河西走廊的平屋晒谷、波斯的清风入塔、古埃及的暑气流转和罗马的集雨成池。该项目利用包括颜色、布局和信息流在内的信息图设计,以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并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区建筑遗产的独特价值。

 

6石洋老师介绍“丝绸之路上当地住宅的数据驱动故事讲述”
石洋老师介绍“丝绸之路上当地住宅的数据驱动故事讲述”

 

Aziliz VANDESANDE老师分享了三个以数字化文档记录作为遗产项目重要步骤的案例。在第一个案例中,团队与当地政府、公园管理者和部落合作,进一步开发了罗伯特·沃勒的文化遗产风险分析模型,并专门为佩特拉考古公园的遗址进行风险映射、评估和管理的调整。在第二个案例ILUCIDARE中,他们通过GIS技术的早期培训和与当地人才共建库存的方式,专注于能力建设和知识交流,并进一步将这些KULLAS建筑作为一个类型学,提交至跨国世界遗产提名。在最后一个案例中,他们使用数字技术,包括无人机、全站仪和静态扫描仪,对一座城堡进行文档记录,开发了一个基本应用程序和一套通过不同质地拼搭的城堡3D模型,供残疾人士感受城堡的每个部分。

 

7Aziliz Vandesande老师介绍“数字化档案作为任何(世界)遗产项目中重要的一步”
Aziliz Vandesande老师介绍“数字化档案作为任何(世界)遗产项目中重要的一步”

 


Pankaj MANCHANDA老师的演讲分为两部分,展示了考古世界遗产地的阐释和目的地开发的数字化进程。在第一部分,他介绍了AUGTRAVELER,一个采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地理定位和分析等新型沉浸式技术的创业项目。在设计和演进这个用于沉浸式旅游体验的解决方案和平台时,该项目的视角考虑了本地利益相关者的幸福和福祉,这些都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8、10、11相一致。在第二部分,他分享了另一个名为THENZAWL Calling的项目,他们与米佐拉姆合作,为游客和当地人创建一个可持续的、双赢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旅游。该项目可以通过对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地理标记,使目的地更容易被游客发现,同时也可以帮助当地的旅游企业建立他们的数字化存在和在线策划的市场。

 

8Pankaj Manchanda老师介绍“考古世界遗产地阐释和目的地开发的数字演变:以印度的Augtraveler平台为例”
Pankaj Manchanda老师介绍“考古世界遗产地阐释和目的地开发的数字演变:以印度的Augtraveler平台为例”

 


在第二部分,六位专家讲者之间的自由交谈主要集中在探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世界遗产的解读。关键词包括全生命周期、适当的资金、数据管理、产品的有效性、创新体验和人才。

交谈以杨晨老师和WIJESURIYA老师的发言开始。作为本次会议的主持人,杨晨老师总结了之前的演讲,得出结论:数字技术提供了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新颖平台,为世界遗产创造出优秀的数字化产品。它还将阐释从以对象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并在解释过程中提供多样化的叙述。WIJESURIYA老师强调了在遗产阐释中应遵循的三个原则。首先,把阐释看作是遗产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阐释必须由对遗产地全面理解来指导。第三,它应该提供全面的资源,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社区或一个社会。他赞赏所有的演讲都嵌入了这些原则。

关于数字技术在世界遗产解读中的资金和持续运营,李泓老师针对LEE博士介绍的百济Odigagga项目提出了两个问题:谁投资于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如何持续运营?李博士解释说,这个项目韩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百济历史区有一个管理中心,统筹协调这八个点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以及更新应用程序。她指出,在应用程序三年的改进过程中,基础系统在第一年就已经完成,随后的工作是不断改进展示遗产地价值的方法,并更新访客可以在遗产地上进行的不同活动。

VANDESANDE老师同意资金的重要性,并指出对于数据所有权、版权和管理的反思同样重要。她坚持认为在数据收集前,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大项目需要充足的资金,而在与当地社区进行的项目中,偏向于免费和开源的软件,通过教会当地人使用这些软件,以实现能力提升。同时,应保护数据的版权,防止私人网站的任意使用和非法的商业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杨晨老师指出,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数字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要。他还补充说,不同大小的遗产地有不同维度的档案,一些是3D文档,而其他一些是2D。在数字文档、数据存储和管理方面,制定整个生命周期的计划,如培训、研讨会和当地能力建设计划,非常重要。

在由数字技术赋能的世界遗产阐释的创新体验和产品方面,杨晨老师和石洋老师通过例子进行了讨论。杨晨老师非常关心数字技术的输入和输出的有效性,他认为这取决于我们希望用户从应用中获得什么样的体验、联系或解读。对于一些项目,我们可以选择非常简单的技术,就像二维码语音指南,而对于其他一些项目,可能会有更复杂的技术,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或混合现实。石洋老师介绍说,叙事可视化有很大的潜力帮助回顾遗址中的独特见解和故事,如人造物、建筑、历史和文化。她强调,数字解读应为游客提供在实际遗址上真正看不到的不同、创新和新颖的视觉和体验,并增强而非取代传统的展品。例如,交互式地图和时间线可以将事件放在上下文中并追踪变化,考古发现或建筑细节的数据可视化可以突出关键特性,而交互式数据故事可以在观众和故事之间建立个人联系。

当谈到广泛的阐释、连接和体验以及选择适当的技术时,LEE博士回顾说,遗产阐释的概念最初来自学术界,现在它可能是对遗产评估的第一步。她强调阐释的最重要的数字技术是文档记录,因为我们得到的信息越多,我们就可以更有效地阐释遗产。在这种情况下,她认为存档和资料库是相关专家使用数字技术的最好选择。 VANDESANDE老师对除了专家以外,访问数字化遗产网站的更广大观众的真正兴趣表示怀疑。以南美的一个试点项目为例,她指出了一个困惑,即团队与当地人一起进行了有价值的、伟大的工作,在adobe和实验室中恢复了当地的村庄,但在社交媒体上却得到了很少的点赞。因此,她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或实践,看看人们实际上在多大程度上从遗产网站的数字应用中解读或吸收信息。

最后,李泓老师代表WHITRAP Shanghai和HeritAP,对所有专家以及所有观众的参与表示感谢。这次交流萌生了很多新问题,如数字遗产项目的不同背景环境、版权和运营管理,以及由数字技术如何兼顾世界遗产阐释的创新体验和可信产品设计。通过分享专业人士的经验并进行自由交谈,遗产从业者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的遗产管理和保护。

9参会者交流
参会者交流



供稿:李泓

排版:肖明格(实习)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