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我在平遥长大》遗产故事绘本创作分享会在上海书展期间圆满举行 |
发表时间:2025-09-02 阅读次数:23 |
这个盛夏,千年古城平遥的韵味,跨越山河,在上海绽放出别样的光彩。2025年上海书展期间,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绘本《我在平遥长大》接连举办了两场创作分享会。来自绘本创作和遗产保护领域的主创团队与出版人,与众多大小读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为孩子种下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让千年古城的故事“活”进心里。
1 溯源文化根脉 · 上海书展中心会场
(时间:2025年8月14日)
8月14日晚,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展现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绘本《我在平遥长大》的新书分享会如期举行。主创团队和出版人齐聚一堂,从平遥的文化根脉谈起,聊到绘本背后的创作点滴,再延伸至文化传承的未来愿景——每一个环节,都让这本“写给孩子的平遥之书”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童年的温度。
为什么说平遥是一座孩子越早读懂越好的古城?
分享会一开始,大家就聊到了平遥古城的独特地位——它不仅是我国以整座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一起于1997年列入名录)的两座古城之一,更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2800年的岁月在此静静流淌。
更可贵的是,平遥古城藏着两大“文化密码”:它既是汉民族传统建筑,保存了大量明清四合院典型实例,也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祥地,晋商文化与金融智慧的摇篮。而这一切的留存,都离不开一个人——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四十年前,他及时阻止了平遥城墙的拆除,并在1981年主持新城规划时,提出了“新旧分离”的思路,让古城得以整体保留,新城绕道而建。正因为他的坚持,平遥才未重蹈许多历史名城“墙拆楼毁”的覆辙。如今,古城内还有一条“阮仪三街”,铭记着这份守护与远见。
用孩子的眼睛,看平遥的一砖一瓦
“我们用了五年时间创作,就是希望孩子不只是‘听故事’,而是真正‘走进平遥’。”作为绘本主创之一的田晓耕老师坦言,绘本以阮仪三先生四十年保护工作为背景,特别选择了三个孩子容易共鸣的视角:
——01 《一起赶庙会》中逛城隍庙,体验非遗的热闹场景;
——02 《票号小学徒》中化身票号“小学徒”,亲手触摸晋商的金融智慧;
——03 陪伴打更爷爷走街串巷,在《和爷爷去打更》的故事里读懂古城格局。
“画面得像动画一样细腻,让孩子亲手触摸手绘的青砖灰瓦——这比读十段历史文字,更直接、更有温度。”
故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别以为讲历史就会枯燥。”绘本知识作者詹梦婕老师强调,绘本努力打破“故事没知识,知识没趣味”的困境,把古城“中轴对称”的布局巧妙融入情节——以市楼为中心,东有城隍庙、文庙,西有县衙、关帝庙,都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
她还分享了一个动人片段:“魁星楼曾在抗战时期被炮火所毁,后按原样修复。采风写生时,我们站在原址抬头,竟正好望见北斗七星(魁星)——那一刻突然明白,古建筑正是联结古今的纽带。孩子读这本书,其实也是在和古人共望同一片星空。”
六年磨一剑,寸牍见匠心
“我们希望,‘世界文化遗产’不再只是课本里的一个名词。”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亚强老师介绍,团队“六年磨一剑”:五年创作,一年打磨,特邀同济大学和世界遗产中心专家审读,还得到了平遥县政府与教育局的全力支持。
“孩子是文化未来的守护人。这本书,就是一座温柔的桥梁。等他们有一天真正站在平遥古城城墙上的时候,能想起书里的故事,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这才是文化自信真正的起点。”
晋商后代现场“认亲”书中小角色
分享会的互动环节,成了整场最暖心的片段。有家长问:“如何避免让孩子‘打卡式’游览?”田晓耕老师建议:“先通过书中三个儿童视角和动画般的画面‘神游’一遍,真正走到现场时,自然就有感情了。”
来自山西的贾九如老师(晋商后代,现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带来了父亲的故事:“我父亲18岁就在票号做账房先生,书里那个‘小学徒’,简直就像他年轻时的影子!”他还透露,自己正打算写一本《账房先生》,把家族的晋商记忆传承下去。
现场小游戏也氛围热烈,读者们踊跃分享“最想体验的平遥瞬间”,答出“城隍庙”“票号”的朋友,还拿到了文创小礼物,满场都是笑声与掌声。
分享会尾声,詹梦婕老师为读者现场签书——所有购书的朋友都可获得专属小礼品,大家排队时还不忘交流“共读心得”。
2 探索传承未来 · 中信书店专场
(时间:2025年8月17日)
8月17日早,在上海新江湾广场中信书店,一场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的儿童绘本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关注。历时近六年精心打磨,以平遥古城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绘本《我在平遥长大》终于与大家见面。 活动现场,同济大学遗产保护团队代表、出版方代表与主创团队代表齐聚一堂,从各自视角分享了绘本的创作理念,让这本“连接遗产与儿童”的读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洋溢着成长的温情。
为什么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文化启蒙绘本?
“孩子们也许知道平遥古城是世界遗产,却不一定清楚它为何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发布会伊始,同济大学遗产保护团队代表刘真老师谈到,在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文化遗产教育上,对于遗产价值的阐释和传播,尤其是将专业知识变成孩子们感兴趣、能理解的内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为绘本的核心策划人之一,她也提到为何会选择平遥古城:“平遥古城是我国仅有的两个以整座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城市之一,另一个是丽江古城。而且平遥古城在1986年就被列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规划开创了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的先河。在平遥,也有着一代又一代同济人薪火相传、躬耕于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奋斗和坚持。就像这套平遥绘本的主创和专家团队,也是30后到00后的一场文化接力。”
![]()
绘本的另一位核心策划人、一勺文化负责人田晓耕老师,也分享了主创团队对创作平遥古城绘本的意义:“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蕴含着许多独一无二的价值——比如全国唯一完整保存的古县城格局、明清时期如同今天上海陆家嘴般的金融中心‘票号’聚集区,还有‘龟城’布局中凝结的古人城市营建智慧……这些都值得被孩子们了解和记忆。”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亚强老师则从教育维度补充道:“近年来,小升初和中考中对历史、考古相关知识的考查逐渐增多。这本适合6-14岁读者阅读的绘本,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文化认同,也在无声中呼应升学需求。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平遥不再只是课本中的一个名词,而成为孩子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鲜活画面——这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起点。”
主创团队现场揭秘“专业与童趣的融合之道”
从2019年开始酝酿到2025年正式出版,近六年的时间里,主创团队与专家顾问反复斟酌,力求每一页内容都准确、生动、有温度。
刘真老师在分享中也分享了一些创作中的“细节”故事,并提到:“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传播与教育,需要非常严谨和审慎。我们这套书的编委会汇集了遗产保护、绘本研究、童书出版领域的资深专家,为的就是能守住专业性与儿童性,将‘突出普遍价值’这类抽象的术语和内容,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能感知、能有情感共鸣的故事——这也是我们作为遗产保护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田晓耕老师则讲述了他们在平遥实地采风中的感动:“我们一行十人在平遥驻留两周,走访当地老人和文化工作者,最终确定了以票号、打更、赶庙会这三个儿童感兴趣的视角展开叙述。有一天,偶遇一个小女孩,她主动借出自家的无人机,帮助我们完成了古城的全景拍摄——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世界都会来帮你。”
他最后引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话来表达创作初心:“‘恒久之物必有根源’,这本书正是想帮孩子分辨什么是短暂潮流、什么是永恒价值,读懂平遥这座古城的根。”
赵亚强老师也强调了出版过程中的严谨态度:“五年创作,一年打磨,我们联合同济大学遗产保护团队、平遥当地文化专家及相关部门多次论证,主创团队也数次重返现场核实细节。我们始终提醒自己:这不只是一本绘本,更是一座承载文化遗产的温柔桥梁——责任重大,不可辜负。”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绘本《我在平遥长大》已正式发行。正如刘真老师所期待的那样:“希望有一天,当孩子们走进平遥古城时,会想起这本书中的某页画面,想起这一砖一瓦背后的故事。”
两场分享会从不同的维度深入解读了这本绘本的价值。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文化的启蒙,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一份留给未来的礼物。
9月13日(周六),还有两场 “绘本进社区” 创作分享会将继续接力,把平遥古城的文化魅力带到社区之中。两场活动的举办地均为兼具故事感与场所感,且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社区公共空间:浦东新区 “森兰社区生活中心” 与杨浦区 “梦想盒子社创中心”。此次 “绘本进社区” 活动,不仅将为社区家庭提供近距离接触优质文化绘本的机会,也让平遥古城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的公众传播。
供稿|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 刘真 |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