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优秀案例展示(VOL.5)|《丹霞山:“五维一体”遗产教育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与《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中国广东) |
发表时间:2021-10-28 阅读次数:6411 |
一、背景
智能时代,万物互联。世界遗产教育不仅是人与世界遗产之间最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也是通向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创新解决方案的一把钥匙。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者开始进入遗产教育领域,这不仅推动着遗产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迭,更为遗产教育突破既有边界和模式提供了可能。一系列跨界合作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确信,世界遗产教育领域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正呼之欲出。
为了顺应和推动这一变革,我中心于2021年5月联合发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国际征集,以期推动有关国际经验的分享与合作交流,助力遗产地全面可持续发展。征集以全球示范性为核心标准,同时设立创新性、科技性、合作性、可持续性四项专业性标准。历时一个月的全球征集后,候选案例进入专家遴选阶段,并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边会正式发布。这一活动得到各方的热烈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也发布了关于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征集的通知。一个月内,累计收到全球五大洲近百个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整体上,优秀案例呈现出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五点特质: (1) 以保护为基础,聚焦青少年,以遗产教育增进社会包容性和凝聚力; (2) 以跨界创新方式推动多学科融合,探索内外结合的多方合作新模式; (3) 以创意和科技为手段,因地制宜探索新的遗产教育理念与方法; (4) 合理运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更多人参与遗产教育; (5) 深度挖掘遗产价值,以教育为赋能手段,促进遗产地创新可持续发展。 本次入选的10个优秀案例,从终身教育、遗产数字化、网络科技、文旅发展、世界和平、社会融合、哲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勾勒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可能图景,代表了各个创新领域已初见端倪的新趋势,为我们共同探讨未来世界遗产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系。 在优秀案例展示的系列中,我们将通过连续五期推文将内容翔实的案例介绍展示给读者,聚焦这些针对世界遗产地或特定遗产价值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呈现它们在过去五年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整合可以从中可以汲取的宝贵经验。
上一期,通过来自中国北京和贵州的案例,我们共同学习了合理运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更多人参与遗产教育的有益经验。本次案例展示,让我们共同走进《丹霞山:“五维一体”遗产教育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与《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中国广东),探索它们如何深度挖掘遗产价值,以教育为赋能手段,促进遗产地创新可持续发展。 二、优秀案例展示(VOL.5)
1.《丹霞山:“五维一体”遗产教育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中国广东)
1.1 概况
2010年8月,以中国广东省丹霞山为代表的六省六处丹霞地貌地以“中国丹霞”在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过近十年的摸索与实践,案例逐步形成了以遗产教育推动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战略理念和面向“管理人员、社区居民、游客、学生和社会公众”五维一体的遗产教育目标模式,构建了服务于战略和目标实践的遗产教育体系。
该模式首先扩大了遗产教育的受众面,促使大众对丹霞山世界遗产价值的认识、认可不断加深;其次是遗产教育导向下探索出研学游、科普游等旅游新方式,推动遗产地的旅游产业升级。最后是社区居民通过接受遗产教育和参与遗产保护获得了知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赋权,通过参与研学游、科普游等升级了旅游参与方式,社区居民在保护中获得了收益从而增强了地方认可度,提升了获得感。 目前,丹霞山遗产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案例的多方合作机制优势逐步凸显,组建了由近100名高校专家组成并服务于遗产教育的“丹霞智库”,构建起完善的科研研究和遗产教育知识供给体系、开发有200余个遗产教育研学课程、培育有一支600育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转型升级了一批当地农民为“科普达人”、探索了“丹霞山科普小镇”等遗产教育品牌,每年有40余万人走进遗产地实地接受遗产教育,在世界遗产第一、二期中期评估期间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吸引了国内外的保护地专家学者、管理者前往考察学习,对其它遗产地开展遗产教育提供了借鉴经验,逐步成为了世界遗产教育的“中国样板”。
研学科普导师在学生讲解丹霞地貌
1.2 创新性教育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宗旨,丹霞山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在遗产教育的理念与方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形成了遗产教育面向“管理人员、社区居民、游客、学生和社会公众”五维一体的遗产教育目标模式,突破了以往大多数遗产地遗产教育仅限于学生教育局限。
对内,通过培训学习等加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遗产保护技能的提升,如邀请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不同学科专家开设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等讲座。对外,则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遗产教育模式。在“走出去”方面,自2010年起,丹霞山相继发起了“‘中国丹霞’进校园”“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两项大型公益送科普讲座活动,直接参与讲座人数高达20万人。在“请进来”方面,结合“文化和遗产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探索打造了“丹霞山野生植物辨认大赛”“丹霞山青少年观鸟大赛”等具有遗产价值科普属性且“老中青少小”皆宜的研学和游学等活动品牌,进一步将丹霞山世界遗产的价值惠及国民大众。 丹霞山高度重视利用创意和科技手段服务于遗产价值的挖掘和传播,积极与高校和科技企业等单位加强合作。案例把握信息时代的便捷性,探索“互联网+科普”的模式,坚持举办丹霞山价值科普系列线上讲座,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连续举办多场线上科普讲座和“云游丹霞山”等活动,参与人数总计近30万人。 丹霞山野生植物辨认大赛活动现场
1.3 可持续发展
丹霞山遗产教育导向下的工作创新,也推动了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主办方在遗产教育的理念下探索遗产地社区参与发展方式的创新,引入了研学旅行、科普游等新发展形式,形成“管理人员、社区居民、游客、学生和社会公众”五维一体的目标模式、服务于遗产教育的“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居民、高校等科研院所、在地企业、来访游客、地方政府多方合作的‘大社区’”发展模式。 为推动这一工作,丹霞山做了大量探索。2014年起至今构建起了一支600余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帮扶社区居民转型升级;2017年成立了“丹霞山自然学校”,为社区提供参与研学行业的机会;2019年丹霞山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性提出“科普小镇”“科普学堂”概念并落地实践,截至目前已有近30家民宿客栈加入“科普学堂”项目,参与到丹霞山旅游新发展模式当中。 丹霞山在遗产教育的大框架下的探索构建起了高校专家、科普志愿者等对本地的知识输送链条,“石斛大叔”等一批农民转型为“科普达人”,促使原著居民提升了对遗产地的认可与支持并获得更多技能;同时通过探索研学旅行、科普游等发展方式,让原先从事一般性旅游服务活动的原著居民开始转向以知识服务导向为主的旅游参与,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样生计方式选择。 “石斛大叔”与国外专家分享石斛种植经验
2.《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中国广东)
2.1 概况
仓东遗产保育基地致力于传播国内外先进的文化遗产保育理念,关注传统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日常生活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步保存,更关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让文化保育成为生活习惯,同时将社区营造作为其努力的方向及发展目标,关注在遗产保育中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与村民合作,依托本土文化,以遗产教育为发展手段,让古村重获新生。依托项目在村中开展的建筑修复活动和遗产教育活动,使一些逐渐消失的传统和文化得以传承。在帮助当地及周边居民营造传统社区的同时,更建立当地人对生于遗产地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既给参访者提供体验与受教育的机会,又建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尊重。作为侨乡,华裔更通过参与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举办的寻根活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建立根的感情,延续了海外华人与家国的联系。 总之,该案例是一个传播遗产知识和保育理念的课室,是一个遗产保育的朋友圈,更是一个整合遗产保育资源、谋求社区发展和共建共享的平台。它不以牟利为目的,而以遗产教育为怀,以实际案例向大众传播遗产保育理念。 修复后的仓东—保持乡村的自然景观
2.2 创新性教育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选址在一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岭南传统村落,所有的教育活动均以村民为主导,最大限度地与村民的真实生活接轨,以体验和参与为基本教育方式。案例与来自国内外的机构合作,建立任何个体和机构都可以参与的共享社区与遗产体验平台,面向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群,最大限度地传播遗产知识和保育理念。探索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中国本土的适应性地域实践,探讨适应社会需求的遗产体验式教育课程与管理方式。
该基地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遗产区,整个村落的保护和遗产价值的诠释都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诠释、展示和传播的要求而进行,以活态保护与展示为主要方式,其科技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建立5个不同主题的小型博物馆,以声光电配合实物向观众呈现遗产地的各种价值;2)建立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的云系统与仓前村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仓东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2.3 可持续发展 社会效益与可持续性: 案例建立遗产教育平台,融合相关资源,帮助居民建立归属感以保护当地文化。譬如,周边村民、工匠和相关的社会机构的参与:村民在榕树头教广东音乐与民歌、厨房里村民教授药膳烹饪文化、祠堂里村民教折制敬奉祖先的纸花、中医传承人在村的后山教本土草药知识等。
经济效益及其可持续性:以社会企业作为运营管理机构,开展研学教育、乡村文化遗产体验、寻根体验等收费项目,形成对接社会运营的商业资源,以教育活动的经济收入保证项目的日常运作。另一方面,与专业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专门面向仓东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对接社会捐赠。 仓东村民民歌队在榕树头自娱自乐
祠堂里学习书法
三、小结
优秀案例展示(VOL.5)中,来自中国广东的两个案例立足于遗产地创新可持续发展,依托世界遗产教育项目赋能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升级。案例均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为核心的遗产教育模式,扩大了遗产教育的受益群体,使生长于斯的当地居民通过遗产教育获得了在知识、经济等多方面的成长,增强了他们对遗产地的认可并参与到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当中,真正成为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和守护者。为世界遗产融入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普遍意义、长久发展的遗产保护与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上是2021年度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展示的全部系列,我们期望,此类宝贵经验能使更多的遗产教育实践参与者汲取灵感和营养,从优秀案例中提炼而出的“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五点特质”能够为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提供指引或参照。征集与分享活动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未来我们还将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世界遗产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国际网络,为遗产教育的模式创新和遗产地全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案例征集工作组
编辑:何沂轩、张亦洋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