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UHC-HEI)第四次线上技术会议成功举行 |
发表时间:2025-06-26 阅读次数:75 |
6月17日18:30—20:30(北京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HITR-AP Shanghai)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共同主办了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UHC-HEI)第四届技术会议。
第四次线上技术会议合照 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UHC-HEI) 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于2023年9月27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与设计大会”暨“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第一次会议”(点击查看详情)上宣告成立。该会议由我上海分中心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共同组织。会上通过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和设计上海倡议及世界城市遗产保护高校联盟路线图》,联盟秘书处由同济大学支持,设立于我上海分中心。 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是全球将城乡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设计作为其教学、研究和行动计划重点内容的大学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以缩小不仅存在于遗产保护领域,也在城乡发展设计与更新这一保护和发展二分法仍然盛行的领域中有所显现的能力差距。 ![]() 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分别于2024年3月18日和6月26日与2025年4月2日和7日组织了三次线上技术会议,联盟成员与邀请嘉宾踊跃参与,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这两次线上技术会议一方面促进了合作伙伴之间以及联盟与其他遗产与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联盟也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与教育相关活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艺术教育大会(WCCAE,2024年2月)(点击查看详情)、欧洲文化遗产技能联盟(CHARTER)巴黎会议(2024年3月),并在2024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成功组织了题为“科技、创意与赋能——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边会(点击查看详情)。目前,联盟拟于 2025 年10月25日至26日在中国上海举办题为“重塑遗产保护高等教育:为何?如何?为谁?”(点击查看详情)的国际会议。 UHC-HEI第四次线上技术会议回顾 继2024年3月18日、6月26日以及2025年4月分两场(4月2日与7日)召开的技术会议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HITR-AP Shanghai)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于近期组织召开了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UHC-HEI)第四届线上技术会议,旨在向成员汇报工作进展、听取反馈意见,并促进各成员间的活动与信息交流。来自全球四大洲14个国家的30余名代表及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成员出席了本次线上会议。 ![]() UHC-HEI 第四次线上技术会议
本次会议安排了欢迎新成员环节,并重点讨论了即将举行的国际会议“重塑遗产保护高等教育:为何?如何?为谁?”(2025年10月25-26日)以及2025年云龙乡土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际工作营(2025年10月11-22日)(点击查看详情)的筹备工作。同时,参会者就计划于2025年10月24日(该国际会议前夕)召开的首届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UHC-HEI)大会的组织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 重塑遗产保护高等教育:为何?如何?为谁?
2025年云龙乡土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际工作营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7月8日13:00-15:00,II号会议室举办主题为“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全球创新网络与能力建设”主题边会。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域港口与历史城市教席教授卡罗拉·海因(Prof. Carola Hein)于7月12日13:00-15:00在VIII号厅举办题为"巴黎——河流与世界遗产:沿塞纳河行走激活城市地图集"的会议,该活动包含室内会议环节及塞纳河岸实地行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HITR-AP Shanghai)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于7月13日13:00-15:00在AB厅(咨询机构会议室)举办主题为“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与韧性”边会。 最后,参会代表还交流了其他重要活动信息,重点探讨了参与以下三项国际会议的筹备工作:2025年9月于巴塞罗那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会议(Mondiacult)后续会议、智利马乌莱天主教大学计划于10月最后一周举办的伊比利亚-美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与遗产保护工作坊,以及由尼泊尔ICOMOS于2025年10月11日至19日在蓝毗尼主办的ICOMOS年度大会(含顾问委员会会议及科学研讨会)。 第四届技术会议充满富有见地的观点,充分起到了交流平台与项目激励的作用,有效推动了新项目及措施的制定。 供稿|马瑞海 宋可唯(实习) 排版|余家怡(实习)杨文慧(实习) 编辑|刘真 审校|邵甬 |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