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遗产阐释: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区域实践”边会圆满举行
  发表时间:2025-07-16  阅读次数:25

      2025年7月1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遗址阐释与展示中心(WHIPIC)与非洲世界遗产基金(AWHF)联合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巴西卢西奥·科斯塔遗产管理培训中心(CLC)、前阿拉伯地区世界遗产中心(ARC-WH)支持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在巴黎顺利召开。此次边会主题为“遗产阐释: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区域实践”,旨在展示各区域推动包容性遗产阐释的创新案例,促进全球层面的理解、合作与能力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WHITR-AP Beijing)执行主任李光涵受邀作为发言嘉宾出席会议。



图1 “遗产阐释: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区域实践”边会现场



图2 “遗产阐释: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区域实践”边会参与者


开场致辞:国际阐释策略与C2C协作愿景


        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Jyoti Hosagrahar女士在开场致辞中指出,遗产阐释对于挖掘世界遗产的价值、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她强调,好的遗产阐释不仅需要技术与专业能力,更需要建立包容性的体系,让各区域的专业人员能够根据本地实际制定阐释策略、推动落地执行。她认为,遗产阐释还应成为激发共鸣与促进和谐的过程,因此不断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尤为关键。Jyoti女士特别提到,WHIPIC始终秉持“多样性、尊重、沟通、合作、参与”的价值理念,致力于将遗产阐释转化为全球对话的桥梁。她高度评价本次由多个C2C中心联合发起的合作尝试,认为这不仅展示了优秀的阐释案例,更提供了一种可供复制推广的合作模式。

图3 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Jyoti Hosagrahar女士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遗址阐释与展示中心(WHIPIC)主任Chang Nan Hong随后表示,近年来,WHIPIC致力于推动“包容性、区域化”的遗产阐释合作方案。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等地,阐释策略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在地社区的文化特性与教育资源。他指出,阐释并非仅限于解说与展示,更是连接公众与遗产、当代与历史的强有力工具。他强调,WHIPIC今后将持续支持各区域的能力建设工作,并欢迎不同中心与其开展联合研究与实验项目。


图4 WHIPIC主任Chang Nan Hong先生致辞


      韩国文化遗产厅政策司司长In Hun Song指出,韩国长期以来支持世界遗产委员会及相关类别二中心在遗产保护与阐释方面的各类项目。他特别强调遗产阐释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加强共识与尊重。他表示,韩国将继续支持遗产阐释成为全球治理与教育的平台,为构建和平、可持续的未来社会作出贡献。他对本次会议展现出的多方协作精神表示赞赏,并鼓励各位与会者就阐释实践展开深入对话。


图5 韩国文化遗产厅政策司司长In Hun Song先生致辞

 

遗产阐释:定义发展与全球适应性


       作为主办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遗址阐释与展示中心(WHIPIC)教育与网络办公室主任Haeree Shim女士回顾了“遗产阐释”的理论与政策演进。从1957年Freeman Tilden的《阐释我们的遗产》首次提出定义,到2008年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遗产阐释逐渐强调“意义共创”,通过沟通、参与和体验激发公众归属感,促进人与遗产地的深层联系。阐释不再是单向知识输出,而是推动公众参与、共享遗产价值的方式,为管理者、申遗方及社区提供共同理解框架,强化遗产价值的识别与传播。Shim女士指出,不同地区对遗产阐释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促成了本次边会中各类别二中心之间的深入交流。在非洲,遗产阐释侧重于增强社区认同与促进遗产保护;在阿拉伯地区,阐释聚焦于战后重建、遗址认知重塑及可持续旅游发展;而在亚洲,则强调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表达,并通过社区参与式管理融入国家治理框架。


图 6 WHIPIC教育与网络办公室主任Haeree Shim女士发言

 

初步议程

 

        非洲世界遗产基金(AWHF)执行主任Albino Jopela深入分析了非洲遗产阐释面临的核心挑战,特别是在去殖民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多重历史记忆的问题。他指出,非洲许多重要世界遗产地如津巴布韦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南非的罗本岛和卢旺达种族灭绝纪念遗址,不仅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更承载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内涵,其阐释工作往往陷入国家身份建构与历史真实叙事之间的张力之中。以莫桑比克岛为例,该遗产地长期被定位为葡萄牙16世纪海洋扩张的起点,这种殖民视角的叙事忽略了当地社区对奴隶贸易历史的集体记忆,体现了国际认定的遗产价值与本地认知之间的巨大落差。Jopela强调,这种单一叙事问题在非洲遗产管理中普遍存在,亟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阐释框架。目前,AWHF已与WHIPIC连续三年合作开展区域能力建设项目,推动包容性、社区主导的阐释策略在非洲落地。

 

图7 AWHF执行主任Albino Jopela先生发言

 

      来自前阿拉伯地区世界遗产中心(ARC-WH)副主任 Ebrahim Alkhalifa指出,阿拉伯地区正推动包容性遗产阐释,将其纳入遗产地管理与能力建设的核心议程。目前,该地区拥有96处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世界遗产,面临发展与保护平衡、冲突与灾害背景下的重建、社区参与不足、信息可及性低及系列遗产整体阐释等挑战。2023年以来,ARC-WH与WHIPIC合作开展了突尼斯遗产地可持续管理线上工作坊、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理解遗产阐释战略及其实践案例”主题边会等项目,推动阐释从理念转向实践。尽管部分国家面临冲突与重建压力,但区域内已开始在申遗阶段纳入阐释规划,并通过区域研讨、数字展示和社区参与计划引入新方法,逐步提升遗产治理水平。

 

图8 ARC-WH副主任Ebrahim Alkhalifa先生发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WHITR-AP Beijing)执行主任李光涵博士指出,东亚地区的遗产类型复杂,许多遗产兼具物质与非物质属性。她以2024年北京分中心、WHIPIC与UNESCO东亚地区办事处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东亚遗产管理综合能力培训工作坊成果为基础,介绍了几个典型案例:日本冲之岛因其禁入性与神圣性,使遗产阐释面临独特挑战。为应对这一限制,日本采用活态遗产的方法,加强了社区与信仰体系之间的协作;蒙古鄂尔浑山谷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其一线管理人员多来自自然保护领域,普遍缺乏文化遗产阐释能力,凸显出跨领域知识融合培训的迫切需求;在韩国汉阳都城,遗产管理者为工程技术人员,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壁垒,反映出专业背景差异对阐释策略制定的影响。中国大运河则通过文化众绘的形式,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式阐释,探索了遗产认知与公众教育的融合路径。她强调未来的遗产阐释能力建设项目应充分考虑这些跨专业认知差异,强化遗产管理人员的基础认知,以更灵活的机制促进遗产阐释与社区日常生活的联结。

图 9 WHITR-AP Beijing执行主任李光涵博士发言

 

       巴西卢西奥·科斯塔遗产管理培训中心(CLC)在线介绍了近年来积极推进社区参与型遗产阐释项目。Claudia Feierabend Baeta Leal女士重点介绍了CLC与WHIPIC在2023年第八届世界遗产类别二中心协调会议上的合作成果,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相关二级中心世宗理解与合作宣言》。Rafael Zamorano Bezerra先生则分享了2024年与WHIPIC合作的《Sítio Roberto Burle Marx遗址包容性展示项目》。该项目通过调研、工作坊等方式,邀请当地居民、管理者与文化传承者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视角的展示内容和教育课程。三天工作坊涵盖价值认知、叙事讨论等环节,最终由社区共创展示材料,体现了“从下而上”的阐释路径。

 

图 10 巴西卢西奥·科斯塔遗产管理培训中心线上分享

 

互动讨论:从经验差异到合作展望

 

       在问答环节中,与会者就国际交流项目、阐释能力建设与专业技能差距等问题展开提问与讨论。WHIPIC介绍了其国际交换计划如何帮助来自非洲遗产地的专业人员深化阐释实践并促进知识回流。AWHF指出,当前亟需提升的并非仅是基础设施,而是如何以本地语言表达复杂理念、打破单一叙事的“软技能”。WHITR-AP Beijing强调,多数遗产地缺乏专职阐释人员,现场管理者在理解非物质遗产与社区沟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亟需系统培训。与会者还呼吁将阐释工作前置至申遗初期,并重视跨学科背景下的阐释者能力培育。

 

图 11 现场与会者进行提问与交流


结语:让“理解”成为世界遗产的共同语言

 

      阐释不仅关乎叙述的准确性,更关乎参与的多样性与过程的透明性。本次边会作为类别二中心之间的一次典范合作,不仅展示了各区域的差异化实践,也为未来建立全球性的遗产阐释协作网络奠定了基础。正如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Jyoti Hosagrahar女士所言:“对话与沟通,是世界遗产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图 12 “遗产阐释: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区域实践”边会现场

 

供稿|钱美利(实习)
排版|刘真,许永熙(实习)
编辑|刘真
审校|李光涵 邵甬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